从军用飞机到汽车,隐形车衣的进化史据国家交管局最新统计数据,截至2021年12月,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.02亿辆,庞大的保有量带动了汽车后市场的井喷式增长。 什么是隐形车衣? 漆面养护作为后市场的刚需之一,相继诞生了打蜡、封釉、镀膜、镀晶等不同的保养方式。这类方式虽然丰富了车主的选择,但仍无力应付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刮蹭、侵蚀问题。 为寻求更好的汽车漆面养护效果,隐形车衣逐渐走进广大车主的视野,我们常说的隐形车衣,英文名为Paint Protective Film,翻译为漆面保护膜,市场上也有人称之为犀牛皮,漆面护甲等。 隐形车衣示意图 其原理是通过在汽车漆面上贴一层高分子的弹性软薄膜,形成对漆面的物理防护,达到保护车漆的效果,避免遭受剐蹭,酸雨侵蚀,暴晒留斑等外界伤害。好的车衣不仅能最大程度保护车漆,同时提供更持久的保护,逐渐成为了漆面养护的优先选择。 隐形车衣的历史 虽然打蜡、镀晶等漆面保养的流行时间远早于隐形车衣,但隐形车衣却拥有更久远的发展历史。 贴保护膜的方式最早出现于军用领域,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期间,美国空军为了保护直升机螺旋桨,用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的保护膜贴在直升机螺旋桨上,来降低碎石撞击造成的损伤。 美军越战直升机 “汽车车衣”的概念则来自于1961年,一位德国工程师想为自己的保时捷365贴一层薄膜作为装饰,由此开始了以黑色乙烯基材料为基础的汽车车衣时代。 直到90年代,具备拉伸性的黑色乙烯基材料都是车衣材料的唯一选择。但一部分爱车人士对此并不满意,即使汽车车衣可以让汽车的外观更酷,但也存在损害车漆的问题,得不偿失。 保时捷365 此前被美军用于直升飞机,后用于保护美军隐形战斗机雷达罩漆面的军用保护膜技术,在80年代开始进入民用领域。最早被应用于保护滑雪板,同时也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关注。 当时的赛车运动如火如荼,引来大量广告商的赞助,赛车车身贴满了各种广告的贴纸,如何保护赞助商图标成为了一大难题。乙烯基材料制作的汽车车衣因为不透明,已然无法胜任。专业赛车队便注意到了军用保护膜技术,通过改良后在赛车的前端使用这种透明的保护膜,避免了因车体剐蹭、碎石飞溅等意外因素破坏车体广告的完整性。 80年代赛车的车体广告 因为新型车衣是透明的,同时也为了区别于乙烯基材料的汽车车衣,人们便将其称之为隐形车衣。随着时间的推动,隐形车衣逐渐从赛车专用走向了私家车的市场,由原先仅供发达国家的豪车使用,到如今成为大众消费品。 时间也推动着技术发展,90年代到如今,隐形车衣的制作材料经历了从PVC,TPH到TPU的改变;结构由单层变为多层,但厚度却越来越薄;功能从早先的单纯防剐蹭保护车漆,增加了自修复、抗老化、抗腐蚀等多种性能。 了解过隐形车衣的前世今生,你会选择给车贴上隐形车衣吗? 下一篇,我们将聊聊隐形车衣材料的变化史!
文章分类:
行业新闻
|